fdggg fdgdf sdfsdf fggg sddsf
品牌,見樹也要見林! 品牌,見樹也要見林!~~~~~~~~~~【2011/08/24 工商時報/A6/政經八百/ 史孟康(Mark Stocker)】 「品牌沒有比代工賺錢」,是很多台灣企業的心聲。當然,在這樣的心聲背後,不同的企業會有不同的原因,很難以一概全。不過若要歸納一個常見通病,我的答案會是,台灣的代工做得太好,反而導致品牌經營「見樹不見林」。 戰後60年來,台灣為突破孤島經濟,運用了產品導向的商業模式,將「成本最小化,市場最大化」的策略發揮到淋漓盡致。造就經濟奇蹟的同時,也讓很多老闆養成只見產品(樹)而不見消費市場(林)的習慣。協助企業開發品牌多年,我發現幾個從產品出發的迷思,往往妨礙了企業主做出正確判斷。 1.產品承諾≠品牌承諾 產品承諾要滿足的是顧客對產品品質的期待。但這並不等於品牌承諾。以可口可樂為例,針對口味難以徹底差異化的碳酸飲料,它不向消費者強調產品本身,而是透過始終不變的企業願景─「激發樂觀積極與幸福」(inspire moments of optimism and happiness)來打動消費者。可口可樂歷年來的品牌行銷活動,從70年代的「Coke ad ds life」、90年代「Always Coca-Cola」、到近幾年「The Coke S ide of Life」與「Open Happiness」,持續傳達它對積極樂觀的承諾,在市場上建立獨一無二的品牌聯想。 可口可樂今年在科技、資訊服務等新興產業環伺下,仍打進全球百大品牌前10名,品牌價值高達7百多億美元,很大部份要歸功於它在品牌承諾的投入與推廣。 2.logo≠品牌形象 有些企業主以為把產品貼上logo就是在做品牌。不可否認,好的l ogo可以讓自家產品更容易被消費者注意到,增加市場辨識度。不過要塑造膾炙人口的品牌形象,這只是其中一個小環節。 不斷翻新、充滿話題性的人魚女神logo,向來是星巴克重要的資產之一。今年3月,星巴克為配合多角化經營,拿掉logo中Starbucks C offee字樣,更掀起全球星巴克迷的熱烈討論。 但是,星巴克從西雅圖一家小店發展到全球50個國家、上萬家連鎖店的餐飲界龍頭,倚賴的並不是logo,而是更積極的形象經營。首先,CEO霍華德‧舒茲當年洞察市面上缺少舒適空間的咖啡店,因此將星巴克塑造為辦公室與家之外的「第三個去處」。此外,舒茲還透過贊助電影等方式,建立成功人士都喝星巴克咖啡的聯想。這些策略營造出具穿透力的品牌形象。 3.代工客戶≠消費者 代工業產品的銷售對象是產業鏈的下游廠商,使經營者傾向只看到代工客戶,忽略實質上購買商品的末端使用者。其實,無論B 2C或B2 B事業,成功的品牌要隨時注意消費市場的趨勢,因為任何形式的產品或服務,最終都會交到末端使用者手上。 以全球晶片龍頭Intel為例,雖然商業模式建立在與電腦組裝、零售商之間的關係,卻經常鎖定一般民眾來推廣它的品牌。除了利用電腦外觀的「Intel Inside」商標,幫助一般使用者認識這家晶片製造商,Intel近幾年更以「Sponsors of Tomorrow」定位自己為創新科技體驗的推動者,主辦了鼓勵年輕人創作的The Creators Project,並贊助探索頻道的節目。 摒除上述迷思,企業才能專心做品牌,而不只是在做產品。 根據個人與DDG團隊的觀察,真正獲利的品牌,經營者都看到產品以外的事物,見樹又見林。台灣代工產業已居全球領導地位,若能導正經營品牌的思維,未來遍佈全球的不只MIT零件,還會有更多的MIT品牌。 小洪隨筆:存活得夠久的,就會變成是個咖!
好站連結:http://blog.yam.com/xplyytt
留言列表